【第四届伯鸿书香奖·阅读奖征文】《史记》里的故乡和走出故乡的人 | 阅读《史记》

来源:中华书局 类型:古籍出版/整理新闻 日期:2019-07-15 00:00:00.0

大一时开始读《史记》,它陪我课外四年,也陪我候鸟般往返南北。恍然感觉司马迁记录的古代社会和今天,没有超出一列火车的时间。

《史记》载:

“田常欲作乱于齐,惮高、国、鲍、晏,故移其兵欲以伐鲁。孔子闻之,谓门弟子曰:‘夫鲁,坟墓所处,父母之国,国危如此,二三子何为莫出?’”

(见三家注《史记》,北京,中华书局,1982年,页2195。以下引文均出此书,仅标页数。)

孔子得知父母之邦将受到侵害,建议弟子们去挽救鲁国。于是,子贡游说齐、吴、晋、越,“子贡一使,使势相破,十年之中,五国各有变。”(页2201)

子贡游说诸侯,包括鲁国在内的五国各有变化,他的父母之邦安然无恙,其他四国则变得疲惫不堪,子贡的智慧让强势好战的诸侯势力彼此消解了。

子贡的智谋和说话方式显然是战国纵横家们的榜样,但子贡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,他的全部策略皆出于保护父母之邦。

子贡之外还有令人敬仰的弦高,郑缪公继位的第一年,“秦缪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,至滑,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,故秦兵不至而还,晋败之于崤。”(页1767)弦高不仅为郑国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,也为秦军大败于崤地埋下了伏笔。弦高只是一个商人,他可以不管此事,可以不失去他的全部家当。弦高舍己之财纾家国之难,出发点和孔门是一样的。

寒假的火车上,曾数次目睹车窗外的返乡“大军”,真正的车水马龙,浩浩荡荡。那一刻我看见了子贡和弦高的故乡。

老师告诉我,读古书,要一个字一个字读。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一个字的发生、发展以及它在“字族”中的位置。故乡的“乡”,刘熙的《释名》里说:“乡、向也。民所向也”。那浩大的归乡潮流所指,不正是民心所向?


故乡,是深植于骨子里的价值,这种价值镌刻在子贡大义凛然的游说中,生长在普通商人弦高从容不迫的舍财纾难里,流淌在激情澎湃的返乡潮流间。


故乡,是心里的方向,于是有越鸟巢南枝,于是有狐死首丘。


《史记》里还有项羽的故乡:


“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,又心怀思欲东归,曰:‘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’……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’”(315页)


项羽之心所指也是故乡,他不在乎别处残破狼藉,他只在乎故乡。他没有关乎整个大地民生幸福的视角,他在乎的是荣归故里。


夕阳下的项王故里


大学四年,在往返南北整整十六次的火车车厢里,我看到过很多男女项羽,他们或者善于利用旅程闲暇,脱袜抠脚剪指甲,剪下的指甲四处飞,他们毫不介意;或有打牌消遣,他们在娱乐中大喊大叫震耳欲聋,我曾真切听到那些喊叫中有我的乡音。


他们回到故乡,定不会如此肆无忌惮了。


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,这样的社会必然饱含乡情。于是他乡重逢,都有“故知”样的亲切感。但有时候人离开了这种“故乡”,就少了克制,曾好几次听人如是说:“反正也没人认识我,怕什么!”

走出故乡的人,有的失去了魅力。这岂不正是项羽的“衣绣夜行”!


《史记》里记载孔子游列国:“……孔子欣然笑曰:‘形状,末也。而似丧家之狗,然哉。’” (页1923)孔子颠沛流离,到了自己都认为是“丧家之狗”的地步,然而他从不失礼,没失去令人敬爱的魅力。甚至在困苦中,孔子依然不失风度,他一仍旧贯“讲诵弦歌不衰”。(1930页)


常常欣赏被自己逐字读过的《史记》,有时光没有被流逝的感觉。它是十卷本,它陪我归去来兮。它简洁到没有任何渲染,如一面镜子,对照出很多事物,比如故乡。它安静对照出最多的,是人。


《史记》不言,故乡的概念在“地球村”的进程里越来越广泛,世界小了故乡大了。祝愿人们在世界的任何地方,都能热爱且能克己,如在故乡。

(本文为“第四届伯鸿书香奖·阅读奖”投稿)

    

第四届伯鸿书香奖·阅读奖征文公告


请您结合自己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等人生经历,谈谈《史记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,阐释从《史记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或思想启迪。

· 征文要求:

1. 参评征文文体不限,要求内容健康,文字流畅,且为作者本人原创、从未发表。

2. 严禁任何形式剽窃抄袭,一旦发现即予以取消参评资格。

3. 每篇征文正文部分原则上不超过2000字(含标点)。

· 投稿起止时间:

2019年4月20日—2019年12月31日。

· 投稿方式:

1.电邮:投稿电子邮箱为bohongaward@163.com。请将邮件主题标为“伯鸿书香阅读奖”,邮件内容为:史记+姓名+详细通讯地址+手机号,征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。

2.邮寄: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204,伯鸿书香奖办公室,邮编:100073。电话:010-63405727,010-63267417。

· 奖励标准:

获奖征文作者每名奖励2000元,共30名。

· 注意事项:

凡参加活动征文均请在文末署上作者本人姓名和详细联系方式,文稿一律不退稿。在主办方、协办方各类平台刊出的优秀作品,是否最终能够获奖,由第四届伯鸿书香奖评委会最终评定。


《史记》(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)(函套精装 收藏版全十册)


[汉]司马迁 撰,[宋]裴骃 集解,[唐]司马贞 索隐,[唐]张守节 正义


顾颉刚 领衔点校,赵生群 主持修订


繁体竖排


32开  精装


9787101095012


590.00元


《史记》(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)(全十册)


[汉]司马迁 撰,[宋]裴骃 集解,[唐]司马贞 索隐,[唐]张守节 正义


顾颉刚 领衔点校,赵生群 主持修订


繁体竖排


32开  平装


9787101103144


380.00元


《史记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,是“二十四史”中最早的一部,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。全书共一百三十篇。《史记》叙事,始自黄帝,下迄西汉太初,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,囊括记言、纪事、编年、国别等形式,开创纪传体史书“纪、传、表、志”的体例。就内容而言,《史记》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;就体例而言,《史记》也是集大成之作。


1959年,在毛主席、周总理的指示下,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,对《史记》进行分段标点,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,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《史记》点校本。


2007年,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“二十四史”的修订工程,将《史记》作为重中之重,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,不仅对底本、通校本、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,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,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;对原标点一一复核,进行修改和统一,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。


2013年10月,《史记》(修订精装本)出版后,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,掀起新的一轮“《史记》热”。


2014年8月,在吸纳读者意见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,推出《史记》(修订平装本),以飨读者。

(统筹:陆藜;编辑:思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