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》评介

来源:中华古籍网 类型:古籍出版/整理新闻 日期:2018-07-10 00:00:00.0



众所周知,有清一代的学术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。清代学者一方面秉承了前辈因经求道、格物穷理的精神,另一方面又将这种精神中务实崇真的特点发扬光大,由更为细致而实在的文字、音韵、训诂之学来探求经学本义,又将其扩大到史学、制度之学、名物、金石甚至是文学等各个学科,开创了极有特色的考据之学。考据之风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,影响了一代文人与学者。因此,在清代,即使是那些以文学创作著称,时人以文人才子目之的人物,也不无沾染着考据学的风气。比如乾嘉的大才子袁枚,诗歌倡“性灵”之说,在其《随园随笔》中却多考证条目;李调元在后世以戏曲理论著名,其著作却多为经学考证,如《易古文》《诗音辨》《礼记补注》等,而其著名的戏曲理论著作《剧话》《曲话》也都有浓烈的考据学色彩。


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,也可以说是集大成。无论是被传统文人认为正统的诗文,还是被称作俗文学的小说、戏曲,都称得上众体皆备,蔚为大观。清代的知识阶层,亦无一不涉猎一二。尤其是那些以考据、经学闻名的学者,也大多有文学创作或文学理论的作品问世。如清初以学问博赡、考证精详著称的毛奇龄曾有论定《西厢记》之作;易学大家焦循则有《易余籥录》这样论戏曲的著作;孙星衍、朱彝尊,皆以学人之诗闻名当世。


由此可见,在清代,无论文人才子,还是经师学者,在文学、考据学这两个领域里都有涉猎,甚至许多人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十分杰出的成就。而他们在治学、创作时,这两个领域的学问,也在相互影响。探究清代文学与考据学之间的这种影响,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。石芳的这本《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》,正是以清代的戏曲理论为研究对象,讨论在清代考据之学兴盛的大背景下,清代的戏曲理论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轨迹与特点。


戏曲起于勾栏瓦舍,在传统的观念里,一直是“难登大雅之堂”。然而,从明、清以来不断兴起的学者文人对戏曲的探讨甚至是创作实践里,我们又可以看出学士文人对它越来越浓厚的兴趣。到了清代,这种兴趣可以说是有增无减。那么,这种兴趣如何产生?文人学士们又如何看待戏曲的功用?本书首先探讨的问题,便是清代学人对戏曲作用的认识:他们实际希望通过戏曲导民化俗,落实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。而更进一步地,这些学人提出“以曲为经”、“以曲为史”的理论,将戏曲上追诗乐教化之传统,并提出“以礼节情”的要求,这些都体现了他们试图通过学术思想上的规范,强调戏曲有裨世道人心的功效。


本书不止有清代学人对戏曲本体认识的整体把握,更有极具代表性的个案研究。本书以时代为界,分别探讨了清代前期、中期、后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家,如毛奇龄、毛先舒、李调元、焦循、梁廷枏等人。这些戏曲理论家或长于戏曲本事考证,或长于戏曲音律研究。作者通过对他们戏曲理论的讨论,使读者可以大致了解整个清代戏曲理论的特点及发展脉络。


难能可贵的是,作者有着发展的眼光,虽论清代的戏曲理论,但不止于论清代戏曲理论。她能够上追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的戏曲考据方法,厘清清代戏曲理论具有考据学特点的历史缘由;又在著作最后探讨近代王国维的戏曲理论,揭示出清代戏曲理论研究的转型与发展。


文学理论的研究,往往在打破学科的壁垒,将一些交叉学科,如学术史、思想史、政治史等研究引入之后,会得到新的视角与更为深刻的结论。《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》便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。因此,本书应该不止有益于那些研治清代戏曲理论的学者,也会对整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。

  (《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,定价:68.00 元)